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

My HKCEE by 花

我是2004年的會考生。

關於會考的記憶,只剩下很零碎的片段。

我想我算是這個制度裡的所謂「既得利益者」。

因為興趣,我在中四時選擇了文科,記得有老師跟我說過,會考兩年不是求知識,要求知識、尋找興趣只能往上爬,到大學裡求。所以我很清楚會考的遊戲規則,除了去補習社之外,標準的準備工作我算是做得很足夠︰勤力備課、做筆記、甚至用升中五的暑假來準備中五的中國語文筆記以作自修之用。

也許有些人認為會考文科只需死記爛背、不求甚解地活剝生吞,我想,他們只說對了一半。死記爛背的確能為你帶來一個合格的成績、甚至更多,但回想那兩年,某程度上我是享受的--享受某程度上在知識裡的沉醉(我知我是個怪人),至少,我從History得到了樂趣,開啟我對國際政治的興趣;至少,我從中國語文、中國歷史、中國文學體現到「文史哲不分家」、學會把刻板切割的不同學科的知識共冶一爐、互相參照,我想,這些對我僅有的人文素養還是有一定影響的。我也很記得那兩年裡頭學到了如何自修個別科目,對完全沒有興趣的科目,例如數學、經濟等,就徹頭徹尾的為求掌握遊戲規則而做了十多年的Past Paper,做到快要麻木的地步。當時的想法是︰反正也要對著這些東西兩年,既然逃也逃不了,就嘗試盡力做到最好,反正別浪費時間。

我一直覺得,會考的可怕之處,在於身邊的人不斷告訴你會考有多可怕、在於身邊的人告訴你會考失敗會有甚麼後果,這是我們壓力的來源︰別人的期望和眼光。所以到了Study Leave時反而有點稍稍鬆一口氣的感覺。Study Leave的一個月裡我真的要感謝我的媽媽,她怕我生病,每天早、午、晚三餐都照顧周到,那一個多月的時候大概是我人生最專心、生活最規律的時光,每天起床、看書、吃飯、上網、看書、吃飯、睡覺,我也要感謝我的爸爸,我還記得2004年5月4日,第一天的會考,在屯門某學校考中國歷史科,那天雨下很大,爸爸堅持開車載我去試場,往後的每一科也是。沒有家人的照顧和忍耐,我不敢想像我會考時會是怎麼樣。

現在回想,我在會考前沒有想太多自己會怎樣怎樣,感覺是,反正也花了兩年在這些東西上,就別浪費掉,甚麼都一次過給寫出來吧,反正留著也沒用,到放榜前一陣子才開始猜想自己的成績。記得考第一科的時候,腦袋空白,坐在試場裡,在思考認清自己確確實實的「正在會考」的事實前,就已跟身邊的人一樣︰發狂的在答題簿上寫。在會考裡,特別是History和中國文學這兩科,我很記得自己當時的感覺,感覺是想把自己知道的、自己認為的、自己所想的都盡力寫出來,那是想讓自己驗收自己努力、而不是要給評分員看的感覺,撇除對成績的擔憂,我是真心的享受這兩科的考試,因為我覺得那是對自己的一點交代。

真正對會考多了感觸,是會考放榜後的事。

在我認真徹底消化自己的成績之前,其他事情已經排山倒海的壓過來。會考放榜後,我們人生的步伐突然調快了,轉眼間,大學選科、將來想做什麼等東西排山倒海的衝過來,跟殘酷的社會和現實又再接近一點點。到今天我仍覺得我是幸運的,避過了另一次酷刑,更早一點走進我想要追求知識的地方︰一所叫大學的大型工廠。

從前老師跟你說,在大學裡,求學不是求分數, 在大學裡,你可以做你真正喜歡的事、唸你真正喜歡的書。說穿了,追求的還是一樣的數字遊戲,由會考要湊多少分變成GPA小數點後要有甚麼數字;畢業後,同儕間開始比較工作人工,不一樣的數字遊戲,說穿了,還不是同樣的爭逐?

會考變得越來越渺小。

會考成績,只是人生裡某個階段的一張通行證而已,拿不到,還有別的路可以繞,拿到了,只是人生短暫地順遂了一點,並不保證任何東西。大學一年級時,在表格裡填上會考成績還記憶猶新;大學三年級時,表格上填的是歷年的CGPA;出來工作時,表格上填的是畢業拿甚麼Hon。工作了幾年後,表格上填的是變成了過往工作經歷。

對一個小孩子來說,會考大概是殘酷的社會的第一關,但經歷過更多的事情後,驀然回首,那些漸漸變得微不足道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p.s. Shan對不起=__=我知道我很長氣...囧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