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

前言

kǎo 【動】 :考試、考核
  【動】 :遇到、遇合、看到、接觸、對待、待遇、際遇、機遇
題為「考遇」,皆因自古以來的考試、考核均全繫於一個「遇」字。單單在學校、考試會場,我們已遇到不同的人,看到不同的事,接觸到不同的知識,與不同的科目或人遇合。然後因應考試成績,我們碰上不同的機遇和際遇。學生遇上好/壞老師,遇上補習中心預測中/不中考試題目,因而得到較好/差的際遇,一切皆像有前因後果,卻偏偏隱含著無法預測的「遇」。
香港中學會考制度歷年受到不少批評。有人狠評填鴨式的教育制度,沒能真正培育出學生的學習興趣,亦未有令學生得到什麼實質的知識。有趣的是,「考」或「遇」都是動詞,都是希望學生因考核而主動接觸、認識及學習新事物和知識。為什麼香港的教育卻變成了一個名詞?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,對學習內容一知半解,考試有如紙上談兵,進試場更只拼命背誦「天書」。
我們的考試制度究竟帶來了什麼?
香港中學會考制度於2010年正式完結,由新考核制度取而代之。已成我們集體回憶的中學會考,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借鏡?是次參展藝術家來自不同背景,以不同的角度回顧歷時33年的香港中學會考。他們當中有教歷豐富的老師,亦有仍然在學的莘莘學子。聯繫著他們的,是曾經在會考這大鍊爐中洗滌過的痕跡。是次展覽希望透過不同觀點、幽默生動的角度,輔以另類的表達手法,引發觀者思考。展出的圖畫、影像與各項藝術裝置,除了以創新的手法重新展現令人戰戰競競的會考試場,使觀者得以再一次回想及重溫種種經歷外,還希望觀者能從不同角度重新思索令人對我們影響深遠的考試制度。透過熟悉的課文、無身份的人像裝置、無聲的影像,所有人都一樣匿名,一樣熟悉也一樣地生疏。因會考而生的「遇」,是「考」更是「巧」。


周麗珊
「考遇」策展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